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科研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对问题学生的粗浅剖析
发布时间:2021-09-01作者:郭倩供稿:点击数:1308

[问题学生案例]

有一次我和朋友交流早期教育的话题时,朋友给我讲述了关于她班里一个问题学生的真实案例:(为保护学生隐私,以下用A代指该生。)

问题学生A在学校的表现:

A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在班上搞班上一些胆小的同学,要求他们向家里拿钱给她。一般都会说同学们搞坏了她的什么东西,要求同学赔偿,还说是A的妈妈要求的,有一次因为金额大到一百元,那女同学妈妈就找老师来对质,A的妈妈和老师才知道。

A的妈妈发现三年级时A经常借故早回学校,原来她是从她们家的海联路坐公交车到烈士陵园站下车,因为一到三年级是坐校车回家的,到烈士陵园站下车就可以到对面坐公交车回家。A在一、二年级时都是由父母或者阿姨送到烈士陵园站上校车或接到才放心的,当时就想A已经三年级了,让她锻炼锻炼。三年级的一天,A的爸爸发现A说谎,就偷偷的在烈土陵园站等A。当时没有看到A在校车上,当校车还有十分钟快要开了,看见A买了好多零食,差不多一百多元,平时父母也没有给A那么多零花钱。A聪明的很,把书包寄放在烈士陵园站校车旁边的一个士多店里。那一天爸爸没有让A坐校车返校,直接开车把A送回学校。因为A读的是寄宿制民办学校,只好等到周末回家问A购买零食的钱从哪里来的,A不讲实话就被爸爸打了。从此以后A的爸爸都是周五下午自已开车去学校接孩子回家,周日下午再开车送回学校,就是怕孩子学坏。

不久A继续勒索同学被发现了,父母被请到学校,A最终没有说出实话,当时班上被勒索的同学怕她报复也不敢告诉老师。班主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她,以学校开除她的形式叫父母把孩子接回家思过,当时父母把A带回家三、四天,班主任想吓唬一下她,让她改过自新。因为当时快期末考试了,班主任也很配合教育,每天打电话和她聊天,让她承认错误,最终写了悔改书,才让她回校参加期末考试。老师要求写的悔改书,她并非承认错误和悔改,只是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班主任当时看了也很不满意,因为她写的和同学讲的不一样,严重的不写出来,其它的轻描淡写,掩盖自己的错误,随便应付了老师和父母。从那之后父母对A更加不放心了。

还有一次A用MP4听音乐,被老师没收了,老师问A听音乐的MP4是谁的,A说是她表姐的,老师说既然是表姐的,就问问A的父母,正好第二天A的妈妈去学校给A交游学费用,A的妈妈被老师看到,老师问家里有表姐吗?A的妈妈当时莫名其妙,看到孩子有点紧张和不自然。原来A又撒谎了,A没有表姐,只有比她小的表妹,当时老师就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MP4,A的妈妈当时就傻了,不知道怎么面对老师。老师要求A说出MP4的来源,A支支吾吾说不明白,最终调查发现又是勒索同学的钱购买的。

后来A因为动手打同学,父母被班主任请到学校,说A欺负同学,父母细心问过孩子,不过孩子对父母有偏见,一直不讲实话,A被爸爸被打了。由于A始终改不掉撒谎、勒索等许多老毛病,每次A的爸爸问话,A要么不说,要么顶嘴,从此经常被打。更想不到是,A后来竟然还跟爸爸打了起来,把她爸的手打伤了。

对问题学生A的童年生活复盘: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习得的情绪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以下是A的妈妈讲述的A的童年生活:

A出生五十天的时候,父母为了生活来广州做生意,因为当初生意不好做,赚钱不容易,请不起保姆,没有办法只能忍痛割爱,把A留在老家农村,由爷爷奶奶帮忙带。虽然爷爷奶奶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但由于A的父母在广州做生意会经常邮寄一些钱给爷爷奶奶,虽然不是很多,但比同村邻居要宽裕一些,因此爷爷、奶奶基本对A在吃的、玩的等方面的要求基本都能满足。由于老家农村离广州较远,A的父母每年只有春节才抽空回老家看看老人和孩子。A慢慢长大到八、九个月的时候开始牙牙学语,A把妈妈管叫姐姐,妈妈当时就感觉自己挺失败的。等到孩子差不多三岁了,父母从农村把孩子接来广州和父母一起生活,但A和父母在感情上已经很疏远。A和父母生活不到半年,因为妈妈怀了妹妹,身体健康的问题没有办法照顾A,又把孩子送回农村外公、外婆家住了一年多,直到四岁回到广州。A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不到一个月,因为父母既要工作还要带两个孩子,没有精力同时照顾好两个孩子,又把孩子放到广州的朋友家住了差不多一年。等A回到父母身边已经五岁了,然后父母又把A放在南方中英文寄宿制幼儿园,直到六岁时候入读一年级,也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
 

对问题学生A童年生活的心理学剖析:

父母的亲自陪伴是给予孩子童年最好的爱,也是给孩子童年最珍贵的礼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父母的陪伴才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快乐,快乐的童年才能养成孩子自信阳光的性格。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在六岁之前。如果六岁之前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即便将来出现一些问题,也可以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慢慢得以纠正。如果六岁之前的孩子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由外人抚养长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仅仅是生物学、遗传学或血缘意义上的亲子关系,而不是情感意义上的亲子关系,两代人之间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的孩子一旦叛逆顽劣,沾染恶习,就很难改变。从小与父母没有建立情感纽带,很难在心理上真正认同父母。父母与孩子亲情的形成是一餐一饭的陪伴,构筑起亲子间不可替代的情感。如果父母没有陪伴孩子成长,就不要报怨孩子对自己不亲近,因为父母没有给童年的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长大了自然对父母没有信赖感和亲密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学生A在六岁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年,错过了陪伴孩子形成亲情的最佳时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孩子的隔代亲,加上欠缺父母陪同的精神养料,往往会在物质上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A的父母毕竟接受过中等教育,知道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严格控制孩子的零用钱。由于两代人育儿的理念不同,而且欠缺必要的沟通与衔接,导致A形成了小偷小摸甚至勒索同学的恶习。只有亲其父,才能信其道。但在A六岁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亲情,导致父母的说教起不到任何作用。针对A的撒谎,气急败坏的父亲对A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等教育方式,父女关系雪上加霜。如果错过了学年前亲情形成的六年最佳时光,唯一能补救的就是六至十二岁的小学六年时间。A的父母如果为孩子找一所走读制小学读书,孩子每天放学后回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还是可以弥补亲情的培养的,然而他们为孩子选择了一所寄宿制的小学,错失了亲情形成的第二个关键期。

启示:(1)建议农村的年轻夫妻不要两个人同时外出打工,最好留一人在老家,既陪伴了孩子,又照顾了老人。(2)建议城市的年轻夫妻要主动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晚上下班与周末要主动陪伴孩子,要让孩子与自己睡在一起,一定要让孩子成为与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样的孩子才有心理安全感,长大了才会身心健康,阳光自信。抓好了学年前亲情培养的最佳时期,就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基础。六年时光,一定要抓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3)建议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小学不要招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年前孩子,让他们弥补上最珍贵的亲情。

分享到: